至于是什么导致了谷歌在 AI 产品上不敢冒进?答案比较复杂,但总的来说有两条: 原因其一:谷歌在 AI 道德的议题上,目前处于一种害怕冒进的状态。
前几年谷歌内部发生了多起 AI 道德丑闻,包括女性少数族裔研究员的论文被公司打压、为外国政府开发敏感技术产品(和极权暧昧)等。结果,这家公司害怕在道德上“再次出问题”。
这一情况,在前段时间 ChatGPT 爆红之后外媒对谷歌缺乏反应的报道中也有所体现。当时这些外媒报道指出,谷歌担心开发出竞品投放到市场之后,因为模型调校不佳再次发生事故,对本就难以维持的公司道德形象进一步造成打击 原因其二:即便谷歌发布了 ChatGPT 的竞品,这样的产品也会对谷歌当前的商业模式造成颠覆。
这一条更好理解了,简直是大公司的通病了。
谷歌的核心营收来源是广告。搜索广告、结果排序、页面广告,以及其他任何广告展示方式——无论如何,只有当广告位存在,广告能够被展示的时候,谷歌才能赚钱。 所有的聊天机器人,以及在前几年非常流行的“对话即服务/即界面” (conversation as a service/interface) 的概念当中,都是不应该包含广告的。
仔细想想:你跟一个朋友对话的时候,如果他时不时地突然地跟你念两句广告词……那不是瞬间出戏了吗?
图源:派拉蒙网络
从这一点上来看,LaMDA 商业化进展慢,落后于 ChatGPT/OpenAI,并不是谷歌 LaMDA 团队的错。
举例:作为一个更早的“聊天机器人”产品,Google Assistant 在商业化上至今没有头绪,苹果 Siri 被用户骂太蠢,亚马逊Alexa 则因为老是忍不住帮用户买东西而被用户指责过于激进。夹在中间的 Google Assistant 好不容易取得一个平衡,打破这个平衡未免太可惜了。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,聊天机器人商业化这件事,并不是没法做——只是对于负累太多的大公司来说难做而已。
对于 OpenAI 以及更小更新的创业公司来说,它们真的可以随便做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