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谷歌离职回到学术圈的他有哪些心得?

5
回复
173
查看
[复制链接]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3

主题

7

帖子

13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3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1:3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在这家科技巨头的短暂任职告诉作者一件事:学术生涯里掌握的许多技能在企业里受到高度重视。
在谷歌(Google)做了一年分析师后,我在今年夏天离职了。离开谷歌后,我在推特上发了一连串讲述我在私营企业就职的体验和感想。这些推文很快在学术圈刷屏,大家似乎都想知道重回高校的我能带来哪些启示。
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天文学家,我加入了谷歌的反垃圾广告团队,在那之前我在洛桑联邦理工学院(EPFL)做博士后。谷歌的工作内容包括审查谷歌广告生态中的可疑活动。这些活动有些是无意的,有些是故意的——比如其他广告商通过点击竞争对手的广告来浪费对方的预算。一旦有客户提出了合理担忧,我们团队就要分析数据,发现尽可能多的诈骗活动,并在今后预防这些情况再次发生。



在谷歌的短暂工作经历告诉作者:如何做出对自己正确的选择,而不是过多考虑别人的看法。来源:Justin Sullivan/Getty

我在今年7月底从谷歌离职,回到了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开始做另一个博士后。我回到学术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想重拾私营企业所没有的独立性。说到底,企业招你是去做一份工作的,而且大多数情况下,你的上司或是更高层领导决定了你要做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做,这可能会导致你对手头的工作完全没有激情。不过,我在谷歌的短暂时光也给了我非常宝贵的体验,而我希望能把这些分享给学术圈的同仁。
别做英雄

这是我带回学术界的一个很重要的体会。如果一个任务需要以你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才能完成,你就是在掩盖这个制度的缺陷。如果你总是在加班,做着本职工作之外的事,这些制度缺陷就永远不会暴露,也永远不会被纠正。而谷歌提倡让员工“别做英雄”的文化。
刚进谷歌的第一周,为了给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,我深入研究了垃圾广告这个庞大的主题,经常一干就是很晚。我的上司和我有时差,看到我还在线上时建议我去休息。这次简短的交流和我熟悉的风格不同——在学术界,我的工作时长总是远远超出正常的办公时间。
这里我举一个学术界的反例。我知道有一个学生组织的兼职行政岗位的工资是全职岗位的40%。这个岗位负责一个大型大学生团体的秘书工作,多年下来都没太大问题。通常情况下的工作量都是可控的,但每年一次的内部重组会增加工作量,还有额外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这个岗位的工作已经超出了一名兼职人员可以完成的量。这名兼职人员开始在规定的时间之余加班,像个英雄一般,承受着超额工作的压力。这让TA过度疲劳,最终离开了这个岗位。
上述情况发生后——在这名兼职人员揭露了压力和工作量的增加之后,这个制度缺陷才得到了修正。现在这个岗位的工资是全职工作的80%。这里的教训是:好好工作,但是如果工作压力太大,就要说出来而不是默默忍受,尤其是在危急时刻。只有这样才能让制度性问题得到改善。
你要对你的事业负责

这一条同时适用于私营企业和学术界。我在谷歌的同事和领导提醒了我这一点,但在学术圈里很少有人会这么提醒你。
当我从学术圈跳到谷歌工作时,最让我为难的是我怕别人对我有不好的看法——特别是我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人,比如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招我进来的老板。但是,如果你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,你就无法主宰你的事业。我做了于我而言正确的决定。
重新回到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后,我差点和一位高级教授道歉,说我回来了,准备好重新开始工作,而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已经离开一年了。我太担心学校的同事会怎么看我了,但其实一直有人离开,也有人回来。
技艺高强的学术人员

过去的我总是以为,身为天文学家,离开了学校就很难找到工作。
私营领域很少有面向天文学家的招聘广告。但我发现,这些年来我学习如何写代码分析数据,探讨宇宙中宏大的未知问题,将我的研究介绍给更广大的受众,撰写论文和经费申请书——这些都锻炼了我的能力,而且是学术圈外的世界非常看重的能力。我意识到这些技能让我有资格成为数据科学家或是软件工程师等,而且不分行业,无论是信息技术、银行业,或是生命科学。这些领域其实很缺人才,但敲门砖是你要学会“推销”你的技能。
在简历中写你发表过7篇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,可能会让招人机构一头雾水,而不是立即请你来面试。但是,如果你说你从前到后管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项目——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打交道(同行、审稿人、编辑)、安排会议、记录工作,并让项目顺利完成,就能证明你具备很多他们需要的品质。现在我知道,在这份博士后合同结束后,即使我在学术圈没有其他选择,私营企业的大门也会永远对我这种学术人员敞开。
原文以The career insights I’m bringing back to academia after a year at Google为标题发表在2022年11月02日《自然》的职业版块上
原文作者:Oliver Müller
© nature
doi: 10.1038/d41586-022-03554-2
<hr/>版权声明:
本文由施普林格·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。中文内容仅供参考,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。欢迎转载我们的文章到知乎专栏,如需转载文章到问答,请私信我们您的问答格式和用途。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,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© 2022 Springer Nature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8

帖子

1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5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2:15 | 显示全部楼层
穆勒博士为啥不讲讲,为什么从谷歌会学术圈啊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

主题

16

帖子

2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28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3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要用个例诱骗年轻人。。。企业中有谷歌那样研究环境的凤毛麟角,而能够在企业和学术圈反复横跳的个人也是挺罕见的。用这种小概率乘以小概率的玩意,去说明两者有相通,读博很值得,科研技能不混学术也能大放光芒,就挺,误导人的。。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2

帖子

19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9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3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觉得回去学术圈也是个人的自由,因为人生不只是一种选择。不去努力尝试,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工作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2

主题

4

帖子

8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8
发表于 2022-12-11 10:54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没有不让他回啊,我就是希望他分享下经验,为啥回去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1

帖子

20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20
发表于 2025-5-20 07:19:30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撸一遍。。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