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9日,针对在ChatGPT的布局,腾讯方面回应称:“目前,腾讯在相关方向上已有布局,专项研究也在有序推进。腾讯持续投入 AI 等前沿技术的研发,基于此前在 AI 大模型、机器学习算法以及 NLP 等领域的技术储备,将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及应用探索。”
2022年4月,腾讯对外正式宣布,腾讯“混元”AI大模型在MSR-VTT,MSVD,LSMDC,DiDeMo和ActivityNet 五大跨模态视频检索数据集榜单中先后取得第一名的成绩,实现了该领域的大满贯。特别是在MSR-VTT榜单上,“混元”AI大模型将文字-视频检索精度提高到55%,领先第二名1.7%,位居行业第一。
作为一款国民级短视频 App 背后的公司,快手的业务和 AIGC 息息相关。因此,快手也对 ChatGPT 做出了回应。目前,快手正在开展大规模语言模型(LLM Large Language Model)正在开展大规模语言模型,并启动了相应专项,覆盖 LLM 模型训练、文案自动创作与生成、对话系统开发等领域。
内部有关人士介绍称,快手在 LLM 领域的研究,更聚焦于用户体验的提升,以及和业务场景的融合。例如,对话系统在快手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虚拟人、电商智能客服、智能助理等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场景。相关研究的推进,将赋予 LLM 与人类自然交互的能力,对于 to B 类业务场景的扩展将有重要帮助。
“中国版ChatGPT”将花落谁家?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目前全球还没有能有与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产品,而且中国、美国在 AI 大数据、算法、大模型发展路径不同,除了微软、谷歌、Buzzfeed、Anthropic、百度等企业公布类似产品,或与OpenAI 合作之外,国内暂时没有“中国版ChatGPT”。
尽管国内大厂都在纷纷官宣各自国产版ChatGPT的规划及进度,一些创业公司也在争取曝光机会,仍有冷静的旁观者认为OpenAI在国内复制成功的几率很小。
首先在技术能力上,有从业者指出,百度未来推出产品的效果还未知。迄今为止,国内尚未有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科研机构能够做出与ChatGPT同等效果或者接近这个模型效果的成果。
在投入上,对于企业来说也成本不菲。“OpenAI是2015年成立的,7年多时间没有收入,而且投入非常大,这样的创业公司放在国内能不能存活很难想象。”一位AIGC领域创业者说。
即便获得当下的成绩,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仍认为这离真正的AGI(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,通用人工智能)尚远,“我不认为我们已经快要实现AGI了。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如何知道AGI会何时实现的问题。在过去五年多里,我对AGI的认知是它不会一蹴而就,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或者说是缓慢起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