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·瓦伦丁11段:没有下一个Google,就像没有下一个思科 ...

2
回复
146
查看
[复制链接]

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3

主题

5

帖子

11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1
发表于 2022-11-30 15:35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*(即便到了七十多岁)“我仍然对二十多岁的技术人员,如何以一种高度非常规的方式看待世界,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别人的方式来构建产品,而深深着迷。”
*“我的立场一直是,找到一个伟大的市场,从中打造一连串的企业。”(一定程度上,红杉故事可被简化为顺应技术进化下的连锁反应)。
*“我们从不(赌人),我们始终聚焦在市场,包括市场规模、市场动态、竞争格局”。
*(相信“范式转移”(paradigm shift)下的小公司机会)“伟大的投资前提,是假设这家初创公司所处领域的过去都是错的。它在做的和过去的东西完全不一样”。
*“没有下一个Google,就像没有下一个思科、下一个雅虎、下一个苹果、下一个英特尔、下一个微软一样。”
*(同创业者会面,瓦伦丁有句口头禅)“Who cares?”(谁在意?谁买单?)
*瓦伦丁和他的合伙人努力保持永不停止的自我更新。每当红杉在一家开时代之先的公司取得巨大成功,它都像电脑重启一般告别过去,重新寻找那些小的、未得到广泛认可的创新。
*“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,因此我们很在意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。我们的决策高度依赖直觉。”
……
唐·瓦伦丁(Don Valentine,1932-2019)及其创建的红杉资本极为低调,中文世界较少有价值报道。
感谢名川资本王求乐!其所编译的文章《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》,广泛搜罗海外文献,详实还原投资过程。功不可没!
本文以此为基础整理。围绕主题,作了大幅度删减、摘要,并综合了其他几篇文章的内容。仅供学习之用。见谅!
感兴趣的朋友建议查看原文。链接附在文后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
@关于投资哲学。
1、下注于大市场、赛道,而非赛手。
*“我的兴趣是投资于专注一个大市场,并解决具体难题的企业。
*“投资于一家有着巨大市场需求的公司,要好过投资于需要创造市场需求的公司”
*“下注于赛道,而非赛手……“我们从不(赌人),我们始终聚焦在市场,包括市场规模、市场动态、竞争格局”。
*“分析市场要比判断个人容易,研究行业,观察数据,你就可以确定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市场。管理层可以换,市场却是雷打不动的(People you can change, but you can't change a market)。
*“我们将风险分为四类:人员风险,市场风险,产品开发风险,和财务风险。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些风险,并接受它们,否则我们不会投资于任何公司。而其中我最不愿意承担的,就是市场风险!”
*同创业者会面,瓦伦丁有句口头禅:“Who cares?(谁在意?谁买单?)”
*“伟大的市场成就伟大的公司”。
*“我喜欢的机会是要解决大的(社会问题的)市场机会。最高管理层都不能干预其成长”。
*“下注于赛道”的另一个理由——天才创业者实则非常罕见。“我一生只见过两个拥有超人洞见的创业者——英特尔的罗伯特·诺伊斯和苹果的史蒂夫·乔布斯”。

2、聚焦X延伸/布局产业链上下游。
*“我的立场一直是,找到一个伟大的市场,从中打造一连串的企业。”
*瓦伦丁的投资哲学植根于他在半导体企业的销售策略。在有限的资源下,必须精心选择如何配置资源。瓦伦丁说:“缺钱,意味着了不起的纪律。”他要求所投的公司将资金集中在一个赛道,不要太过于发散
*瓦伦丁从自己熟悉的半导体行业出发,思考自己的投资路线。处理器的小型化,低廉化,计算能力的提高,必将带来应用领域的变化。
他选中的切入点,是计算机的家庭娱乐应用,先投资了雅达利,证实了家庭和个人市场的潜力,其成功增强了瓦伦丁的信心,为投资苹果电脑提供了支撑。
对苹果的投资意义重大,激活了瓦伦丁的“市场”策略。他针对苹果用户的痛点,围绕着计算机产业链,陆续布局了各种周边外设,包括打印机(Printronix)、磁盘驱动器(Tandon和Priam) 、磁存储(Dysan)、鼠标、图形操作等等合计投入700万美元,回报高达2亿美元。
*1959年到硅谷以来,“没有什么是革命性的,全是进化”。所有技术进步都是相互呼应的,所以投资决策并非凭空而来。
一定程度上,红杉故事可被简化为顺应技术进化下的连锁反应:投资苹果电脑后,会发现它需要存储设备和软件,于是红杉投资5英寸软盘业务 Tandon公司和甲骨文,接下来便是将小范围内的电脑连接起来的以太网设备公司3Com,当以太网技术成熟,更广阔范围的电脑连接就势在必然,于是找到思科。
而在互联网基础设施成熟后,对雅虎、Paypal的投资就顺理成章。甚至,投资Google的最初想法是:至少它有助于雅虎的搜索引擎……
*瓦伦丁曾经总结,几十年的投资生涯里,他从未偏离半导体和计算技术这个大赛道,从芯片,到电脑与周边,再延伸到软件、通讯,直至互联网。



3、投资早期。
*瓦伦丁所聚焦者,在于早期阶段:“如若来的太晚,那就不如弃权。”
我们不妨引用计算机软件为例子。瓦伦丁接连错过数据表格处理器VisiCorp,和文字处理软件商MicroPro。既然未能第一个进去,瓦伦丁宁愿放弃这些新物种。
*瓦伦丁之所追求,是参与创建公司的机会。初创企业,乃一张白纸,对其经营理念和公司个性的塑造,譬如,养成节俭朴素的习惯,商业上更有进取心,强有力的执行等等,均尚为容易。公司一旦走向快速扩张和成熟,个性便已确立了
瓦伦丁并不认为这是在强加意志,投资人与公司之间不存在对抗关系,“我们充其量是一个伙伴,但主要是啦啦队长。”
*瓦伦丁习惯的做法,是在企业极早期投入,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,分阶段追加投资。这种办法固然很笨,却在不确定性和回报最大化之间,取得了折衷。
*遇到需要止损时,瓦伦丁坚决有力。那些不达预期,接连错失里程碑的企业,瓦伦丁毫不犹豫踩刹车!

4、告别过去。
*在红杉,瓦伦丁和他的合伙人努力保持永不停止的自我更新。每当红杉在一家开时代之先的公司取得巨大成功,它都像电脑重启一般告别过去,重新寻找那些小的、未得到广泛认可的创新。
*需要远离的,不仅仅是华尔街的火热概念,还有过往成功经验。“没有下一个Google,就像没有下一个思科、下一个雅虎、下一个苹果、下一个英特尔、下一个微软一样。公司各有不同,伟大的公司则有他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意之道,有其自己的印记和标识。”
*相信“范式转移”(paradigm shift)下的小公司机会。
*“伟大的投资前提,是假设这家初创公司所处领域的过去都是错的。它在做的和过去的东西完全不一样”。
*“苹果公司的口号叫Think Different,这是极富智慧的总结”(莫瑞茨)。


@关于对创始人的评估和偏好。
5、评估企业家提问、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。
*做好投资的基础,是学会问问题:
我们事先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,因此我们很在意企业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。我们的决策高度依赖直觉,完全是一种科学的艺术(the fact that it's done in a scientific area doesn't make it scientifically)。”
*瓦伦丁告诫年轻人,要想提问合格,就别超过20个词:“学会以某种方式提出问题,这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思路,解释他想做什么,需要多长时间,谁是竞争者,以及需要多少钱才能打败对手…… 很多项目,我们都无法真正理解那些答案,但我们还得努力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。假如投的的公司倒闭,我们就得复盘,我们总是试图了解错过了什么,哪些问题没有问到,哪些答案我们没理解。”
虽然容易找到团队的盲点,但通常并不要求创始人面面俱到,瓦伦丁只希望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力。
*像乔布斯这样虽然所受的教育不多,大学都没有读完,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询问机器,恰为瓦伦丁所欣赏。 “他们都是绝佳的无穷尽的提问者。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真正提炼出有助于做决定的问题,这是有鉴于许多人草草创立一个公司而不知终究为什么。乔布斯就是一个非凡的提问者,穷追猛打,刨根问底。”



6、评估企业家讲故事的能力
*评估创始人,瓦伦丁尤其看重其讲故事的能力(storytelling)。
他开玩笑说:“如果有人说想变成百万富翁,我必然打瞌睡;若是他想赚5000万,我就能提起神;假若他想赚10亿美元,我就会接茬说,‘我们马上来谈谈!’”
*瓦伦丁说,讲故事的艺术非常重要,学习讲故事至关重要,因为这就是资本运作的方式!在他投资的所有企业里,他认为乔布斯是最能吹的营销专家,而营销的重要性被人们低估了。
瓦伦丁做过“名片测试”的游戏。有一次,初创企业的三位联合创始人拜访瓦伦丁,CEO花了很长时间,却也没能解释清楚公司究竟要做什么。实不耐烦的瓦伦丁,决定给予他名片测试的机会,开口建议:“我给您十分钟,请在名片的背后,写下您们的商业计划,然后我们重新开始!”。

7、关注边缘。



*每逢瓦伦丁谈起历史学,就只有一个话题,他所反复提到的美国历史学家,名叫特纳(Frederick Turner,1861-1932)。
特纳对美国历史之形成,所作的深入浅出的分析,被称作“边疆学派”(Frontier History,也叫边缘学派)。当时很多美国人仍视自身为欧洲移民,尚未形成“美国人”身份认同。特纳扭转了这种思想。他认为美国西部拓疆史就是一部美国史,他提出:美国人在边疆西拓、移民西进的运动中,所体现的自我奋斗,开拓与创新精神,以及迸发的个人英雄主义等等,是美国精神的体现!
*瓦伦丁对比东西部,波士顿及周边缺乏现代电子原创产业,徒有一流的高校,圈子太过理论化;加州虽然远离美国东部心脏,工业发展反而更朝气蓬勃。
瓦伦丁深受特纳的启发,认识到西部将大有可为,从此决心移民加州发展今后的事业。
再度转战风险投资行业时,他画了个圈:投资不出南加州。
数十年过去了,瓦伦丁的见解如今仍有意义。除了微软和亚马逊少数巨头,大多数顶尖的科技企业,均聚集在硅谷周边,这绝非是一种巧合。
*瓦伦丁进一步发展了特纳的边疆理论,非常重视移民人才,将其从地理概念拓宽到人才范畴。瓦伦丁和红杉的投资,很多项目创始人,诸如雅虎,PayPal,YouTube,PaloAlto Networks, Aruba Networks等等,都是美国海外的移民创办的。
《福布斯》专栏作家分析说,全美一半以上的独角兽企业皆有移民参与创办。

8、有过挫败经历的人/有能力打造强大组织的人。



*红杉很少投资那些有过巨大成功的创业者,而更愿意投资那些有过挫败经历的创业者。在红杉看来,那些持续成功的人往往并不能客观认识成功的原因,很容易陷入个人英雄主义而忽视了大势、时机、他人以及运气因素。而那些失败过的人,如果依然渴望成功的话,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
*瓦伦丁并不在意创始人是否名校毕业,在所处领域是否具备经验,他考察创始人时主要看重两个要素:产品能力(或技术水平)和营销能力。
*“我有很强的歧视情绪。我不会投资任何一家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创立的公司,所有的商学院在我看来,都是扯淡”。
*“瓦伦丁所投的项目,有的团队看起来几乎不可能成功,苹果为其一,思科则为第二家”。
*“我们倾向于认为,建立一个公司需要一种管理技能,而管理一个更大的公司则需要另一种管理技能。很少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”。
*公司将会变成巨无霸,新的CEO不可只是打打杀杀的将军,更应是个政治家,‘有能力打造强大组织的人,而非个人英雄主义者’!”

@关于投资机构的内部建设。



9、充分讨论/自主权/迅速止损。
*瓦伦丁愿意承担精心计算的风险,失败是这项工作的常态。
每周一早8点,他和合伙人齐聚一堂,讨论新项目,审查老组合。基金确定了两条不成文的规则:一是要做出正确的决定,而不是证明自己才正确;二是议事简单直接,发言不要超时,最好别长于“90秒”。
*瓦伦丁想让投资工作保持简洁。他努力创造充分讨论的氛围,决策是民主的,却未必是票决的传统方式。尽管虽然每个项目由不同的合伙人牵头,但所有合伙人需要对每个项目的成败共同负责,必须充分辩论和审视人人手上的拟投标的。
辩论通常很激烈,项目总有各种瑕疵,信任和取舍尤为重要。
*一位印度合伙人说:“如果有人站出来,敲着桌子说,坚决要投他所相信的那个小公司,其他人就得让道…… 当有人坚定地说他热爱那个创始人以及那个创业故事,数据和其它都变得微不足道。
允许这种自主权,是因为初创企业的真正品质,往往难以衡量,“正如无法衡量创始人是否具有这些品质:视野清晰,热爱产品,拥有激情,兑现承诺。”投资毕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。
有时讨论会超出问题本身,雄心勃勃的年轻合伙人,免不了与老一代合伙人起争执,就会被提醒道:“我们这儿,谦虚者才会赢。”瓦伦丁奠定了人人分享荣誉和利益的文化。
*如果项目不达标,瓦伦丁就迅速止损,甚至关闭无望的企业!瓦伦丁估算过,他投的项目有二成左右是此结局



红杉和KP的早期基金回报(数据 -《VC:An American History》)

10、学会倾听。
*瓦伦丁是个倾听者,一生都遵循多听少讲的艺术!“董事会最大的干扰,来自其他投资人。他们比管理层说的还要多,而不是认真听。”
*是好奇心把瓦伦丁带到了乔布斯的车库。即便瓦伦丁到了七十多岁,仍旧保持住他的好奇心。“我仍然对二十多岁的技术人员,如何以一种高度非常规的方式看待世界,并希望以自己的方式,而不是别人的方式来构建产品,而深深着迷。”
*他反对先入为主,一上来就对人做判断。
*“我一生中只认识两个卓有远见的人,硅谷公认他们有远见,一位是仙童的诺伊斯,一个则是乔布斯。苹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,它的产品颠覆了人类的工业,将计算技术带入家庭、口袋、手腕及更多地方。”

11、梯队和传承。
*瓦伦丁寻找合伙人的标准很简单,他从不以传统的方式看重教育背景。他的标准有两条:一是具备专长和经验,二是足够自信!
瓦伦丁正在打造的组织和环境,十分扁平,没有人可以向其他人下达命令,分配任务。但合伙人严格划分了专属领域,成为该领域的行业专家(proxy),提供意见和建议。瓦伦丁很看重创业公司出来的人员,尤其是产品设计、应用工程、产品营销、外包制造方面的专才(functional experience)。
瓦伦丁相信,投资决策过程需要高度自信,合伙人必须能够接受公开挑战,勇于接受这种挑战,关键时刻能够证明自己站得住脚。
*瓦伦丁不惧合伙人意见与之相左,他希望团队背景互补,讨论时总有对抗和反对派决策过程往往缓慢又麻烦,应该穷尽所有问题的关联性。
“这是一项苏格拉底式技术的业务,首先您必须弄清楚相关的问题,然后再问这些问题。您必须围绕自己的目标,来理解这些答案。但您不能永远独自做到这一点,这只需要更多的人。”
*本着这个思路,瓦伦丁的雇用决定很大胆,其中最不平凡者,也许是对莫里茨的招募。



莫里茨(Michael Moritz)生于英国威尔士犹太难民家庭,在沃顿商学院获得MBA学位之前,他曾在牛津和宾大攻读历史。莫里茨没有随波逐流,如大多数MBA为投行或咨询公司效力,他选择加入《时代》杂志,成为一名记者,迅速学会了讲故事。他拥有记者的本能,从不退缩,他和别人合著的《与兄弟为伍》,揭露克莱斯勒的管理乱象。此后被派驻南加州,从而找到新经济的源动力,成为乔布斯最信任的媒体人,通过《小王国》著述了硅谷最红火的苹果公司的创业史。
1984年,莫里茨对罗克(Arthur Rock)做了深度报道,将风险投资家首次推为《时代》封面人物。他对VC产生了兴趣,但是要想为瓦伦丁工作,还不是一件容易事儿。莫里茨索性辞了职,创办VC通讯杂志,曲线救国。到了1986年,他终于说服了瓦伦丁,收下自己为小徒弟。
雇用一名记者为投资人,让罗素感到很疯狂。瓦伦丁却不在乎,莫里茨让他联想到乔布斯:“他们都是极具侵略性的提问者,”VC的基本功就是提问题,乔布斯始终是个穷追不舍的提问者,活像一部抽水机,莫里茨则是瓦伦丁见到的第二人。他要对莫里茨赌一把!
莫里茨没有让瓦伦丁失望。短短几年就成为出色的投资人:1993年,他预见到PC行业外包的趋势快要爆发,力主投资了伟创力(Flextronics);两年之后,他又决定投资雅虎,打造了在线媒体新帝国,这是他的重大突破,同一年他还投资了Nvidia芯片,这是今日AI计算领域的巨擘;一发而不可收,接下来他赌中了PayPal和Google,对Google的投入成为他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*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继续参加合伙人会议,更多是作为一个旁听者。他绝少再表达意见,即便碰到他不喜欢的项目,瓦伦丁也极力克制,不再插手基金的日常运作。期间,他只做过一件大事,帮助红杉决定进入中国,成立中国分支。
从那时迄今,他的基金又经历了两次权力更迭,如今掌权的是第四代。基金继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投资,Google,Zappos,LinkedIn,YouToBe,Whatsapp,AirBnB,一个接一个,在中国做得也有声有色。可是挑战也越来越多,Facebook错失得很窝囊,Twitter,Uber,Snapchat都没能抓得住。
*美国时间2019年10月25日,瓦伦丁走完了他的八十七年人生,安静离世。

------------------

推荐链接:
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(上)-36氪 (http://36kr.com)
风投教父瓦伦丁传奇(下)-36氪 (http://36kr.com)
硅谷创新史:为什么是硅谷创造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奇迹?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nrmi9qfL7fKTDLa2Ka9Y6g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_lTOK00cCrWkva5ZLkuJVA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17

帖子

29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29
发表于 2025-5-12 12:04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路过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15

帖子

30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30
发表于 2025-9-14 22:02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空一起交流一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